深化转型促发展 网站必博娱乐,必博BBO ######### -> 校园专题 -> 深化转型促发展 -> 正文

【兴学科 助转型】之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    来源:   编辑:李怡竹    发布日期:2016-09-28     点击数:[]  

突出学科特色建设,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沈阳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拥有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污染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有害生物治理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沈阳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拥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012)、“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和沈阳市“普通高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012)“重点发展专业”(2013)。截至目前,该学科累计培养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8人,博士研究生2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339人,硕士研究生49人,博士研究生7人。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孙丽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生态风险评估。   

多年来她承担《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原理》等课程教学、实验,主持实施各类项目6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973子课题2项,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1项、子课题4项,国家(重大)863子课题2项,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1项,辽宁省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和沈阳市科技厅计划项目近40余项,出版专著和21世纪教材4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 60余篇。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行业奖1项;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家宝钢教育基金奖,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百佳科技创新能手,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属高校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沈阳市教学名师,沈阳市优秀硕士生导师,沈阳市四尊优秀工作者,以及沈阳大学优秀教师,沈阳市教科文卫和沈阳大学优秀女职工等称号。   

突出学科特色,服务地方需求

沈阳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坚持强化特色、突出重点、服务地方的原则,瞄准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研究前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技术的需求,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解除区域(辽河流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城市、农村、矿区水-土污染环境介质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学原理,结合环境工程措施开展研究,形成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地下水污染过程及其修复机理、污水处理技术、环境净化材料及应用五个特色学科方向。    

 

地下水污染过程和原位修复---生物修复小试砂槽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平台---土壤污染修复过程模拟系统   

 

污水处理模拟平台---潜流人工湿地模拟装置   

 

学科梯队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的学术梯队。梯队中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比例占80%;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人。博士比例占90%,硕士比例占10%。学科梯队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8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国家二级教授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沈阳市教学名师2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9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使用液相色谱进行PAHs测定   

 

环境材料研究平台   

 

 

学科区域贡献与学术成果

在分散污水生态处理和污染水体修复方面,研发了基于地下渗滤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地表水在线和离线生态修复技术,初步构建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提出了水环境修复生态技术配置方法,建成了沈阳大学校园污水地下渗滤处理示范工程和。   

在受损生态系统重建研究方面,针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问题,建立了麝香、抗生素、类固醇雌激素等新兴污染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和基于GC/MS的植物根系分泌物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高效降解微生物和植物生长促生菌,研发了土壤污染的化学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矿山废弃地污染原位控制与生态重建技术,高浓度、长距离的尾矿浆体输送装备及全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堆存污泥原位固化资源化技术,并进行了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为水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在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北方重工业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技术方法,构建了老工业搬迁区居住小区、社区、城区三个尺度的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老工业搬迁区居住区宜居改造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丰富了城市社区生态化建设内涵,这些成果已应用到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实践中;    

在环境材料净化研发与应用方面,设计合成了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有双向结合能力的超分子受体化合物-硫杂杯芳烃(Thiacalix[4]arene),研发了基于硫杂杯芳烃的新型量子点荧光探针、土壤淋洗剂、水污染净化材料,以及高效修复的异位淋洗修复技术与成套装备,为污染环境治理修复提供高效、实用的修复材料及相关技术支撑。   

近5年来,该学科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子课题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以及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200多项。科研总经费10000多万元;发表论文近400篇,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3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国家事务管理局领导参观校园污水处理工程   

 

博士研究生在进行无菌操作   

 

 

创新学科平台建设,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不断加强教学、实验与实践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一流的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有效利用学院科研平台的资源优势、实施科教融合,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校内外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践、实训基地,并结合创新平台管理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教学平台(包括环境监测实验室Ⅰ,面积约为100㎡、工程综合实验室,面积约为100㎡、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面积约为160㎡、环境监测实验室Ⅱ,面积约为80㎡、多媒体实验室,面积约为100㎡),科研平台(包括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平台、地下水污染过程和原位修复研究平台、污水处理模拟研究平台,环境材料研究平台、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平台和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平台),拥有各类大型仪器60台(包括连续光源火焰-石墨炉一体机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仪、连续流动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戴安ICS5000离子色谱、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激光粒度仪、便携式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液质联仪(Q-TCF)、分子荧光光谱仪、总有机碳仪、气相色谱-质谱联仪、红外光谱仪、可见-紫外光谱仪、电击转移仪、梯度PCR、凝胶成像系统、快速蛋白层析系统、全自动磷脂肪酸微生物鉴定系统、荧光定量PCR、正置荧光显微镜、双向电泳系统、PCR扩增仪、全自动样品前处理平台、微波消解仪、中压层析纯化系统、加速溶剂萃取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全自动样品浓缩仪、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仪)。并与北方环保集团、沈阳光大环保集团、辽宁省环保厅生态处、沈阳市环保局、铁西区政府、国惠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沈阳中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苏州泥宝科技有限公司等政府机构、企业,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等11所高校、5个研究所,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IFS研究所等8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新增了2个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实施导师分组,实践平台的全面开放,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新行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   

 

研究生使用离子色谱进行阴离子浓度的测定   

 

指导学生使用原子吸收测定土壤样品中金属离子浓度   

 

分享到: